2025上海车展smart领导专访:坚持精品化产品理念

智驭车手 2025-04-27 4769人围观

Q1:我们知道以往smart车型都是采用Beats音响,Sennheiser这个品牌在市场端的定位要比Beats高。我想问一下为什么选择Sennheiser,特别是在smart精灵#5这样一款非常具有价格竞争力的车型上,这样会不会让整个smart在生产端的成本偏高?

羊总(smart 品牌全球公司 CTO):首先,smart在产品打造上的核心理念始终是坚持精品化导向。无论是smart精灵#1、smart精灵#3,还是今天的smart精灵#5,我们始终致力于打造极致的精品车型。因此,在包括音响系统在内的配置选择上,我们也持续追求更高的品质与更优的用户体验。

就smart精灵#5而言,其产品定位本身就高于前两款车型,因此我们也在寻找与之匹配、具备高识别度且更具质感的合作品牌。Sennheiser作为拥有深厚历史沉淀的欧洲音响品牌,在专业性与品牌调性上,与smart高度契合。我们一直以来秉承跨界合作的传统,Sennheiser与smart同为源自欧洲的品牌,其品牌文化、设计理念以及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与我们高度一致。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双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彼此之间建立了高度的信任与默契。这种合作早已突破了传统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关系,而是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协同伙伴。我们两个团队共同致力于打造一个能够代表各自品牌精神的高品质视听体验,使smart精灵#5的整车体验达到新的高度。

至于成本方面,确实如您所说,Sennheiser系统在成本控制上带来了一定挑战,尤其是在产品量级尚未规模化的阶段。不过,我们相信,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用户对于“精品车”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升。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诚意和专业打磨产品,消费者会逐渐感知并认可我们的用心。

例如在本次发布会上公布的smart精灵#5 BRABUS版和四驱版,在保持极具竞争力的定价基础上,仍提供了行业领先的配置水平。以音响系统为例,我们搭载了20个扬声器、峰值功率超过2000瓦,并经过Sennheiser专业团队的定制化调音处理,不仅在技术层面遥遥领先,也为用户带来了真正沉浸式的听觉体验。

Q2:关于Sennheiser音频系统的问题,在纯电车型上,由于其运行过程中几乎没有发动机噪音,在静止状态下静谧感尤为突出,因此整车对声音的呈现尤其敏感,声源的细节也更易被察觉。在这样的背景下,Sennheiser是否有针对车内空间的独特技术,以提升整体舒适感和音效表现,打造更优秀的听觉体验?

Veronique Larcher博士:您提到的这一点我们高度认同。相比传统燃油车,纯电动车辆的静谧环境确实对声音的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这一特性,Sennheiser应用了多项独家的声音处理技术,特别是沉浸式音频解决方案,能够在驾驶过程中有效弱化路噪的干扰,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声源的真实感,从而确保音效的纯净度和细节还原。我们的目标是为乘员提供始终如一、沉浸感十足的车载音响体验,使用户在驾驶的每一个瞬间,都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声音氛围。

羊总:我这边也补充一下。在整车的NVH性能方面,smart在研发阶段就投入了大量资源,目标就是要为用户营造一个更安静、更舒适的座舱环境。大家如果有机会仔细观察会发现,我们全车采用的是四面双层隔音玻璃,这在同级别车型中是非常少见的配置。同时,我们在车辆地毯、前围板、尾部隔音等多个关键区域也做了大量声学优化,所有用料都是实打实的高标准投入,力求带来真正的沉浸式静音体验。

此外,我们也参考了大量客观测试数据,包括由第三方媒体机构所进行的分贝对比。在与同类竞品的横向测评中,我们车型在车内噪音控制方面表现突出,舱内噪音数值位列同级最低之一。同时,我们也在行业权威机构评选中获得了2024年中国“NVH性能最优前十车型”之一的荣誉,并且在该榜单中的排名也十分靠前。可以说,在整车声学工程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不仅体现在技术配置上,也得到了外部专业评价的认可。

Q3:非常凑巧,来之前我有一位高中同学刚从海外回来,他身高1米93,是个典型的大高个,目前生活在布鲁塞尔。他是smart品牌的忠实用户,早年就拥有forfour的车型。这次他得知我们正在试驾全新的smart车型,特别对带有Sennheiser音响配置的版本很感兴趣。他就问我,像smart精灵#5、包括smart精灵#1、smart精灵#3这些新款车型,是否未来也会在海外上市?他有没有机会在欧洲市场买到这些产品?

羊总:关于这个问题,可以非常明确地告诉您:没有任何问题。smart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化的品牌,我们目前在全球已经布局了超过37个市场,产品销售覆盖范围很广。

其中,欧洲始终是我们重点深耕的主战场之一。例如我们刚刚在4月19日于意大利米兰举办了smart精灵#5 BRABUS版本的欧洲发布会,目前市场反响非常积极,也得到了很多欧洲用户的关注与认可。

包括您提到的Sennheiser音响配置,其实在我们产品的整体定义中,欧洲市场用户的喜好和使用习惯始终是我们设计开发的重要考量因素。我们一直强调“中欧双核”战略:中国市场有其独特需求,但欧洲市场同样是我们产品规划和品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您朋友身高1米93是否适合smart车型,这点完全可以放心。我们在产品研发阶段就非常注重车内空间的舒适性与实用性,尤其是在座舱空间的拓展和头部/腿部空间的优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我们的整车内部空间表现优秀,完全能够满足高个用户的乘坐需求。因此,不论是身高还是所在市场,他未来在欧洲购车或升级到新一代smart车型,都不会有任何问题。

Q4:去年我在主机厂内部,也曾对标过smart的一些产品,当时我就一直想提出一个问题。smart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强调个性、注重创意的品牌,但众所周知,在车企内部,将一些创意、想法真正落地,最终变成可量产的产品,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我想请教的是,smart是否有一些独到的方式或者“诀窍”,可以让创意真正转化为产品力?

羊总:这个问题非常好。确实,在当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同质化加剧的背景下,如何在纷繁的产品中脱颖而出,构建自身特色和差异化竞争力,是非常困难但又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产品定义的过程中,我们内部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包括系统的对标分析、大量的头脑风暴、跨部门协同创新等等。我们一直坚持的核心理念是,smart作为一个有独特特色的品牌,每一款车型都必须具备属于它自己的个性化标签与亮点。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保证主流技术水准不落伍的前提下,力求在每款车型中找到一两个突破性的创新点,从而构建真正的品牌记忆与用户心智。

以smart精灵#5为例,选择Sennheiser作为音响合作伙伴,其实就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决定。我们在思考过程中非常明确地希望,产品在技术配置之外,还能有一些能够激发情绪价值和体验感知的独特之处。Sennheiser在音响领域的专业性与格调,恰恰和我们想要打造的smart精灵#5的产品气质高度契合。

其实从smart精灵#1时代我们选择Beats开始,就已经在走这条差异化道路了。Beats在当时的智能电动车市场其实并不常见,我们希望通过音响建立起smart的场景识别。而到了smart精灵#5,我们进一步深化这种体验逻辑——我们打造了一整套影音场景系统:激光投影、便携音响、Sennheiser全车定制系统,这三者融合在一起,共同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影音体验场域。

总结一下,面上的一些东西我们肯定不能掉队,但是每一款车型我们都希望打造一些有特色的东西,这就是驱动我们去思考的一个初衷。

Veronique Larcher博士:羊总的总结我非常认同。smart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力和艺术气质的品牌,而Sennheiser自身也同样是一家持续创新、深受全球音乐家与艺术家青睐的品牌。这种气质上的高度契合,使得我们双方的合作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我们也始终坚持在技术创新中寻找表达方式。比如这次我们为smart精灵#5打造的系统,配备了多达20个扬声器,峰值功率超过2000瓦,同时还包括便携式HiFi音响,设计上更具未来感与功能性的“太空飞碟”设计感,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共同追求创意与极致体验的理念。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提供一个听觉系统,而是共同打造一个有情感、有文化、有共鸣的沉浸式车内体验。这正是两个创新型品牌在合作中最可贵的价值所在。

Q5:我们是一个跨界媒体,对于联名跨界这一板块尤为关注。许多品牌都在尝试推进这类合作,但smart从黑金灵版到本次车展上呈现的艺术联名车,节奏非常快,几乎让人应接不暇。这种推进速度是其他品牌难以企及的。请问smart是如何实现这种高效落地的?在艺术联名方向的选择上,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策略或原则?

羊总:这个问题非常好。首先,smart在跨界合作方面具备深厚的历史积淀。此前易总也提到,smart从品牌创立初期就已经展开了大量的跨界合作,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我们与各类合作伙伴的推进通常都非常顺利,基本是一拍即合。作为一个全球性品牌,smart在业内具备广泛的认可度,这也是众多品牌愿意与我们合作的原因之一。

同时,smart在跨界合作方面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姿态,我们不断寻找优秀的合作对象,无论是在产品层面还是品牌层面。这是一种“双向奔赴”的关系,通过双方的高度认同共同推进合作。例如这次展出的smart精灵#3 Keith Haring艺术联名车,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惊喜,市场团队在这方面的工作非常出色。

当然,每一次合作都需要一定时间和充分沟通,但由于双方理念契合,常常能够迅速达成共识。品牌基因的沉淀和彼此之间的信任基础,使合作更易达成。我个人负责研发,或许讲得不如易总全面,但总体而言,正是这种高度的理念一致性和信任感,使得smart在跨界联名上的落地效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Q6:很多品牌在产品研发阶段,对于跨界合作通常持保留态度,尤其当合作品牌希望深入产品内容时,往往会面临抗拒,认为沟通成本高、流程复杂。但smart的跨界落地速度非常快,是否说明在产品开发端,您这边就持有非常开放的态度来对接这些合作内容?

羊总:这个问题我可以详细说说,这是我的专业领域。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我们通常在项目初期就引入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早期阶段的讨论和设计,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具备较大的灵活性和协作空间,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与融合。

我们不仅在与Sennheiser的音响合作中采取了这种方式,在与BRABUS的合作中也是如此。双方的研发团队几乎是“合二为一”的状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机厂与供应商关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大家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围绕联名款的呈现,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把产品打造成一件双方共同打造的“工艺品”。

例如本次与BRABUS的合作,很多设计元素都是原汁原味地来自BRABUS团队。而在4月10日于米兰的发布会上,BRABUS的CEO Constantin Buschmann亲自进行了产品讲解。而此次在与Sennheiser的合作中,Sennheiser也派出了非常强的团队,与我们一起深度参与调校与系统体验的打造。

所有这些成果背后,最关键的是彼此团队之间高度的互信与开放的沟通氛围。我们始终秉持“共同把产品做到最好”的理念,没有任何沟通障碍,真正实现了高效协作与高质量落地。

我们也很高兴在smart联名跨界的产品当中认识和了解到更多的一些品牌,比如说我们在这里了解Sennheiser更多的一些资讯,其实这就是跨界的魅力,对于我们普通的观众和更多的用户来说。

Veronique Larcher博士:这样的非常成功的联名快速的落地,得益于双方的投入,包括双方的卓越品牌和产品的卓越,以及技术、创新,两个品牌都是在高质量方面非常器重,而且在双方的理念上也是非常契合,所以通过非常紧密的合作以及大量的沟通,双方很快能够交付高质量的产品,并且不会用质量牺牲掉速度,所以两者质量和速度都是兼顾的。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