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黄浦江畔的灯光亮起,别克用一场名为“致敬生活”的品牌日,给出了与许多传统合资品牌截然不同的新能源转型思路:不追风口、不造噱头,而是潜入技术深海,用百年造车底蕴与中国创新智慧锻造“双核引擎”,构筑起一道“全能源+全场景+安全”的护城河。

2024年,中国新能源市场渗透率一度突破50%,但传统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总是有些“水土不服”,背后反应出的是传统合资车企的技术路线摇摆、本土化研发迟缓、用户需求把握失误导致的各种问题。
而别克的这场转型虽然没有“一刀999级”的爽感,有的只是泛亚工程师凌晨三点的灯光、试验场结霜的挡风玻璃以及1400万车主数据构建的人体工程学模型。但或许正是这种“精神”,让别克在新能源马拉松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毕竟,当潮水退去时,能稳稳站在沙滩上的,永远是那些把根基扎进岩层的玩家。
“技术底蕴+本土智慧”打造双核竞争力
合资品牌究竟应该如何面对新能源时代的转型,别克在2025年上海车展前夕的品牌日上,推出了“逍遥”超级融合架构,以及全新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展现了其全面拥抱电动化,聚焦高端新能源市场的决心。
“逍遥”超级融合架构完全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100%本土架构定义权与全能源技术覆盖意味着别克不再依赖海外技术输入,而是以中国速度定义中国需求,这也正是多数合资品牌转型的稀缺基因。
从轴距带宽到驱动形式,所有参数都由中国工程师根据本土需求定义。2800mm的紧凑轿车与3300mm的豪华MPV共用同一平台,前驱家用车与四驱性能车共享电子电气架构,这种“多元式”拓展能力,让别克在12个月内推出6款新车成为可能。
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合资车企普遍还有一个问题:走哪条路线?比如日系品牌之前主要路径还是守着自己不能上绿牌的混动,结果被纯电续航里程更长的插混、增程“打爆”;德系品牌倒是推出了不少纯电架构的车型,但一没成本优势、二没智能化护城河,最后依旧是惨败。
别克的选择则是主打一个“我全都要”,将纯电、插混、增程三大路线全部纳入“逍遥”架构。既避免被政策波动“卡脖子”,也满足了从一线城市到下沉市场的多元场景需求,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智慧,恰恰是百年车企的生存哲学。新能源赛道没有单选题,别克的答案永远是全选。
但要覆盖全平台,并不是多推出几款产品那么简单,背后都是成年累月的积累。而别克27年深耕中国市场、与1400万用户共同磨砺出的体系,就在这时发挥出了优势。从1998年第一辆别克新世纪下线打破“中国造不出好车”的偏见,到如今将安全、品质、价值刻入产品基因,别克始终是合资品牌中“体系造车派”的代表。
当新势力用“续航1000km”“零百3秒”收割流量时,别克选择将资源倾注在电池试验中能做到始终不扩散、不起火,以及智能驾驶的多重冗余安全机制。这种反流量思维的背后,是对“汽车本质是交通工具”的理念回归。用户或许会为炫酷的功能冲动下单,但最终赢得长期信赖的,一定是那些经得住考验的造车思维。
“逍遥”架构与“至境”品牌筑起护城河
但推出纯电架构的合资品牌也有不少,别克又做了哪些不一样的事情?
发布会聚光灯下,别克“逍遥”超级融合架构首款旗舰车型,超豪华新能源MPV“世家”亮相。当同行用“冰箱彩电大沙发”标榜豪华时,别克选择回归最本质的人体工程学,行业首创的五恒舒适座舱与多姿态零重力悬浮座椅,腰椎曲线数据库积累27年、座椅测试标准超出行业3倍、座舱空气净化精度达到0.1微米,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匠心,构成了别克对“高端”的独特理解。
对于别克来说,真正的豪华,是让技术隐于无形。这一理念在智能大健康座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发搭载的高通8775芯片,不仅是当前车规级芯片的算力天花板,更通过端云融合AI大模型实现了“进化式交互”。Ta能同时处理1800项原子级控制指令,甚至允许用户自定义语音场景。而50寸AR-HUD与8屏联动的数字空间,则让导航信息与娱乐内容无缝衔接。
在补能领域,别克用行业首发6C LFP超快充电池和全域900V高压平台重新定义效率。与宁德时代联合定制的磷酸铁锂电池,峰值充电功率高达640kW,充电10分钟即可补充350公里续航(相当于上海到南京的单程距离)。更重要的是,多面液冷技术将电芯温差控制在±1℃以内,即便在连续快充场景下,电池寿命仍可支持80万公里行驶。
底盘技术的则展现了传统车企的在机械调校上的素养,搭载RTD可变阻尼减震器的智能底盘,能以每秒2000次的频率调整软硬,并通过摄像头提前0.5秒预判减速带位置。当然,技术融合的终极目标,是解决真实用车痛点。例如,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空悬前后轴交替下降导致坐船感”问题,被别克以“前后轴同步下降”技术彻底破解;搭载OTA升级的路面预瞄系统,可提前0.5秒感知颠簸路况,让底盘从“被动减震”升级为“主动预判”。这些创新并非参数堆砌,而是把技术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
用“安全可靠”重构新能源时代消费逻辑
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已进入下半场,当续航焦虑逐渐退潮,安全可靠正成为新的稀缺价值。国家政策收紧电池安全标准、用户对智驾事故的敏感度飙升,终于开始让行业意识到上半场拼的是“跑得快”,下半场比的是“站得稳”。
很多人都说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太慢了,但这背后并不是思维转型慢,而是精雕细琢的“慢”。别克提前布局电池热失控不扩散、不起火、L2城区辅助驾驶技术多重安全冗余系统,看似保守,实则是用“慢功夫”深挖护城河。在智能电动时代,慢即是快。
2025年,别克将全面部署L2城区辅助驾驶技术。基于与Momenta的深入合作,该技术采用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通过数据驱动与实车验证结合的严苛准出管理,真正实现“有路就能开,有位就能停”,彻底摆脱对高精地图的依赖。而别克对安全的追求远不止于此: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的三重定位系统确保任一硬件失效时自动降级至用户接管;双重检测机制(电容方向盘+DMS红外监测)杜绝“手离方向盘”风险,闭眼3秒强制退出,漏检率近乎为零。
“慢”策略的背后,是别克对“长期主义”的坚持。别克的转型不是“大象转身”,而是“巨鲸深潜”。从27年累计1400万用户的验证体系,到电池针刺试验标准提前满足电池安全新国标,别克的投入并不是为了流量快餐,而是能在长周期中构筑对手难以复制的壁垒。当行业泡沫退去,真正留在牌桌上的,永远是那些“尊重行业本质”的玩家。
随着“致敬生活——2025别克品牌日”的举行,别克的新能源转型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